Loading...
(藺子記事)校長兼敲鐘,現代版開著車四處收笠仔的「少年販仔」

藺編產業中重要的溝通聯繫橋樑——販仔

 

藺編產業不太像現代一般的工作模式,需至固定場域打卡上下班,婦女們更多是在自家進行編織作業。而「販仔」是當時編織者與帽蓆行間很重要的溝通買賣管道,他熟知帽蓆行所需的商品樣式,更了解哪家婦女擅長編織哪種作品、手路如何,這使他能在當時競爭激烈的產業中,收購到更多、更好的作品,進而向帽蓆行賣得好價錢。


藺子的共同創辦人——易紳,從剛入行的懵懂,對於帽胚應該編成什麼樣子、撿花應該撿在哪、經過壓帽機成形後怎樣才會是好看的狀態一無所知;到五年後的現在,可以跟藝師們討論編織樣式、作品規格和製作時所遇到的總總問題與難處,搖身蛻變成了通霄苑裡一帶,藺編者們口中的那位,開著車四處收笠仔的「少年」頭家。

 

► 當有顧客因壓折造成帽子變形或藺草斷裂需寄回維修時,也是由易紳和藝師們進行修補作業。

 

 

編織者與販仔手中的那一把木尺

 

藺編作品依據草的粗細度、色澤均勻度與編織的緊密度,呈現出來的作品會有不同的特性與等級上的差異,而這些全得仰賴編織者處理草料的方式與家中代代相傳的編織「手路」。易紳在與藝師溝通製作規格時,除了帽子的尺寸、帽簷帽冠的長短,更需清楚說明作品的細緻度等級,「一寸幾行」便成了產業中很重要的行話術語。


在販仔向編織者收購時,會拿出木尺量看作品的細緻度,在一寸的範圍內,藺草交織的行數越多,作品細緻度越高。相對的,藝師在草料前置處理與編織上所耗費的時間越長,作品的收購價也就越高。不管是藝師在進行編織時抑或是販仔在收購時,「木尺」可說是萬不可少的工具。

 

► 與藝師們討論規格或收購作品時,會使用木尺進行尺寸與編織等級的溝通。

 

 

少年頭家與藝師間的關係

 

「恁看以恁的年紀跟阮的年紀差遮多,講要相遇的機會真的很低的,竟然還有辦法,這樣大家互相來為這個事業打拼,這是最好的!」 ——藝師蘇姵純


在長期與多位藝師合作與接觸下,雙方不單單只是買賣的關係,透過每次一來一往的溝通、討論與學習,年輕一輩的我們會了解到許多關於藺編製作的眉角,而藝師們也會隨著市場產品需求,接到更多的挑戰與發展空間。


「去藝師家收作品時,會關心她們一下,或是聽她們講一些話,有時候,收作品反而變成是一種附加的價值。」 ——易紳

 

「販仔」需要的不僅僅是對藺編品的專業認知,更多的是對每位藝師個性的了解,才能建立起彼此有效的溝通方式與長期的信任關係。


「希望未來這個產業的阿姨阿嬤們,都能做到自己為自己的作品開價!」——易紳


易紳認為,不只自己是老闆,藝師們也是老闆,因為是我們跟藝師買下作品。藝師們可以把作品做得很好、很有品質、兼顧自己的信用,然後很有自信地說,「我的東西就是很好!」,這是我們非常樂見的。

 

► 去藝師家沒有聊個半小時是走不了的,收回來的往往不只有藺編作品,還有阿姨阿嬤們自己耕種的青菜水果。

 

► 從藝師手中收回來的帽胚,需經過細部修剪後,才進行帽型的壓製作業,最後車上止汗帶、布標與帽帶,才算完成。每款帽型皆有專屬的一套鋁模和橡膠模,因款式的不同與成形限制,壓製流程也會有所差異,這需要熟稔藺草材質的特性,並經過一次次的微調與經驗累積,才能完成架上別有細節的藺子專屬帽款。

 

 

【販仔老闆的一天】藺子五週年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