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藺子記事)少年郎做這個沒前途

一開始創業時 阿嬤會很直接跟我說
「少年郎做這個沒前途!」
後來發現 原來她們花這麼長時間去做東西
她的收入是不成正比的
她們會覺得 沒有必要把這個技術傳給下一代
下一代應該有更好的前景 更好的事情去做
然後你會發現 這些人
一個一個老去 一個一個退休
整個產業鏈 幾乎是在每個環節
都有種快要中斷的感覺
那時候發現 整個產業是蠻危急的
—— 藺子  怡雅

 

► 照片來源:非常木蘭提供

 

對於藺編產業的價值認同與共榮狀態

 

因為喜歡這片土地、喜歡這個產業,我們想要留在這裡。為了讓自己能夠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經濟」的考量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經濟」,年輕人不會回來、藝師們不會想要將技術傳承、產業不會永續⋯⋯。這個考量看似很現實,卻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為了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我們投入了創業。首先,我們面臨到如何跟藝師們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我們認為:「必須要讓藝師自己也認同這個產業的價值」,唯有如此,才能創造更友善的產業環境,才會有更多民眾打從心裡喜愛我們的作品及理念⋯⋯。

 

因此若你是藺子的忠實粉絲,你會發現,藺子部分商品設計的想法是從藝師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讓年長的藝師能夠快樂地參與編織。但我們也不會忽略消費者的需求,在工藝性、實用性與創造藝師成就感等方面努力取得平衡。

 

► 創業的前半年,到處跑市集。

 

 

社區再造?地方創生?

 

很多人會問:「妳怎麼會想投入社區再造?」、「妳怎麼會想做地方創生?」,老實說,投入產業的當下,我根本不知道何謂社區再造,更別說是近幾年才紅的「地方創生」一詞。我們是先看到了藺草產業的困境,想要為它做點什麼,所以我們才思考自己應該做什麼樣的努力,然後串聯各個資源,慢慢地、跌跌撞撞地長出了現在的藺子。對我們來說,太過有目的的創業,反而縮限了成長的各種可能性,唯有磕磕碰碰,才能收穫一路上的各種驚喜。


回想我接觸產業的十年前跟十年後,很明顯的改變是,過去遇到的大多數人,他們會說:「你們怎麼那麼傻!那麼不會想!」,覺得這個產業很沒前景。但漸漸地,開始有人會鼓勵你、支持你,甚至藝師們開始會介紹人脈給你。「我介紹我鄰居給你們,她手路很好喔!」、「那個村子有好幾個人會做喔!」,甚至認識的阿姨搭個公車都能幫我們招攬到會編織的陌生阿嬤。

 

► 五年前藺子成立時的合作藝師與工作室夥伴。

 

從開始創業的四位藝師,到現在三十多位藝師,她們有人曾說:「有你們在真好,讓我的手藝還可以賣錢。」、「我沒想過到這個年紀還能有自己的收入!」、「我沒讀書居然能夠當老師!」、「我孫子的同學在電視上看到我,指定要買我編的帽子喔!」,這些回應,是我們過去不曾想過的,也許就是因為我們夠傻,才能一路上遇到這麽多可愛的人們吧!


短短幾年間,大家好像又對這個產業,有了更多的想法和希望。我們真實的在地方上生活著,想著讓更多人認識藺草、想著開發新的合作藝師、想著讓自己有穩定收入過日子⋯⋯。這樣實際的目標才是促使我們傻傻往前的動力啊!

 

► 這群藝師們於藺子創立半年後便開始合作,現在已是經典爵士系列帽款的強大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