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1 社企流/簡育柔
當農村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夾擊,及勢不可擋的人口外流危機,地方人口削減的問題正日漸加劇。為了讓人口回流、青年返鄉,使地方產業勞動力增長,國發會將 2019 年定為「地方創生」元年,致力使農村成為永續宜居之地。
今年 7 月,關注永續發展的鴻海教育基金會、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與社企流攜手推出「農村創生」主題式倡議,盼有意參與農村創生的公民、企業、政府等多元角色,可貢獻一己之力,帶著農村創生指南針,一同打造明日鄉郊。
苑裡特有的沖積扇地形,造就藺草產業的「興」。過去,苑裡婦女們編織藺草,撐起當地經濟、孕育人才。在早期社會重男輕女的文化中,苑裡婦女反而因為從事藺草產業,地位備受重視。日治時期,藺編產品大量外銷日本,成為紅極一時的「台灣奇蹟」。
工業化時代來臨,藺草產業轉興為「衰」。機器取代手工、塑膠取代藺草,苑裡婦女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藺草,進入工廠討生活。至今,都市化更讓苑裡人紛紛出走,不只影響藺草產業,整個苑裡都逐漸凋零,嚴重面臨人口老化與外流的雙重窘境。直到「藺子」品牌的誕生,才為苑裡掀起「藺草文藝復興」的風潮。
青年紮根苑裡,促成藺子誕生
藺子創辦人廖怡雅,學生時期因為參與水保局大專生洄游計畫以及國科會前瞻計畫,因緣際會來到苑裡,認識藺草文化與工藝師婆婆們。這樣的緣分,並沒有因為計畫結束而消逝。「同學們畢業後大多投入科技產品的設計,我卻比較喜歡手作的溫度。」帶著對於手作的執著,怡雅最終紮根苑裡,創辦在地的藺編品牌——藺子。
自 2016 年創立至今,藺子致力於藺草文化的發揚與傳承。以天然藺草為原料,由年輕設計師與資深藺編婆婆合作,交織出時尚與實用兼具的文創商品。團隊成員從行政後勤到藺編工藝師,橫跨 3 個世代,年齡涵蓋 25 歲到 90 歲。
前台灣藺草學會理事長葉文輝,在怡雅甫接觸藺草產業時便傾囊相授,以培養接班人之勢,將所有藺草知識通通傳承給怡雅。怡雅打趣地分享,到各政府機關簡報苑裡藺草產業近況時,葉文輝常常突然「喉嚨不舒服」,順勢把怡雅推上台,讓她有很多實際演練的機會。
「葉老師不是真的不舒服,是希望我能趕快獨當一面。創業所需的能力,幾乎都是當時訓練出來的,葉老師確實是啟蒙我創辦藺子的人。」不只是傳授藺草文化知識,葉文輝更像是怡雅的人生導師,以及創業的領路人。
另一個催生藺子的原因,是怡雅希望翻轉大眾對藺編工藝師的刻板印象。她表示,苑裡的工藝師婆婆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認同」。有一次,怡雅在當地活動中心參與工藝師婆婆們的編藺工事,遊覽車載來參觀的旅客,大多對婆婆們投以同情或輕蔑的眼神,覺得藺編產業又老又窮,沒有多了解藺編技藝與產品價值,便轉身離去。怡雅看在眼裡非常難過,也因此更加堅定留下來復興藺草產業的決心。
「葉老師說,這就是他要改變的事情。他認為這些婆婆從小到大,從事藺編工作、為家裡付出,拉拔許多孩子長大,卻從來沒有人認同他們的價值。他透過學會來發揚藺草文化,就是希望有人為這些婆婆們鼓掌。每次聽到老師講這段話,我都會很想哭。」
在怡雅畢業前夕,接到葉文輝通知,表示藺草學會有職缺,問她是否願意回來,怡雅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後來才發現,原來根本沒有職缺,而是葉文輝希望有年輕人投入藺草產業,便自掏腰包聘請怡雅,為了不讓她為難,才刻意編造了這個善意的謊言。
「他說不管怎樣一定要留住年輕人,年輕人的投入,才能幫藺草創造更多新價值。過去,我常跟老師討論藺草產業的未來計畫。現在的藺子,跟我之後要做的事情,都是把先前的討論具象化的過程。雖然老師去世了,但我還在,我會繼續做。」談藺草產業,怡雅的語氣堅定不移。
敵視到合作,藺子與傳統帽蓆行共創雙贏
「藺子剛開始營運時,當地人常跟我們說『你們很敢!來天下路帽蓆街開店,不就擺明要搶老字號的生意嗎?』可是,我們完全沒有這個意思。做一件我們想做的事情,怎麼變得這麼複雜?」
2016 年,藺子初來乍到苑裡,造成傳統帽蓆行極大的危機感,一來因為藺子為了保障工藝師的穩定收入,以高於當地其他帽蓆行的價格收購工藝師的產品,造成傳統帽蓆行工藝師起了跳槽之心;二來,則是傳統帽蓆行老闆們對於藺子的創立初衷不夠瞭解,因此便產生防衛心態與相對剝奪感,深怕藺子搶了自家生意。
對此,怡雅與夥伴們用溝通與理解,化解誤會與衝突。怡雅主動向其他帽蓆行解釋藺子的創立初衷,是為了帶動苑裡整體的藺草產業並鼓勵青年洄游,並非要來寡占市場,經過不斷解釋才終於舒緩藺子與帽蓆行之間的緊張感;另一方面,怡雅也積極瞭解其他帽蓆行老闆們的困境與需求,進一步尋求彼此共好的方式。
傳統帽蓆行的劣勢在於行銷與接單數不足;優勢則是在於獨門技術與悠久的產業經驗。因此,怡雅向帽蓆行老闆們提案合作,由藺子張羅大筆訂單,分流給帽蓆行;帽蓆行則提供拼接、車縫等技術支援,並擔任顧問角色,提供藺子關於顧客經營、售後服務等建議。
怡雅表示:「其實彼此合作是相輔相成的,跟傳統帽蓆行合作,補足了藺子不足的技術,我們也能夠一起承接更大筆的訂單,共同創造更大的市場。」在藺子團隊的努力之下,終於達到與傳統帽蓆行之間的雙贏。
藺編產業復興的兩大挑戰:藺草供給與技藝傳承
挺過兩年陣痛期,藺子銷售量趨於穩定。不過,接踵而來的挑戰有二:穩定藺草供給與培育接班工藝師。
在藺草的供給方面,由於苑裡人口老化與外流,導致藺草田凋零,願意繼承藺草田的人也變少。為了解決藺草短缺問題,團隊在 2018 年租了一塊農地,進行藺草培育與研究,希望達到防蟲害,同時提升藺草品質,未來也盼將技術複製給更多想投入藺草培育的人。
怡雅分享,團隊在培育藺草的過程中,遇見了一位 24 歲的年輕人,他表示過去曾經想過回來繼承阿公的田,希望阿公多年的付出與田地價值都能延續下去。但是,年輕人卻被阿公狠狠阻止:「年輕人做這個沒用啦!種這個太辛苦了又沒錢賺。」雖然嘴巴不饒人,阿公其實還是希望自己努力多年的田地能延續生命。
躊躇之際,年輕人遇見了藺子團隊,知道有一群人也在為了藺草而努力著,了解團隊的藺草田培育計畫後,年輕人更堅定回鄉的動力。今年,在年輕人的堅持之下,他終於在阿公自家農田中,種下第一批藺草。這批藺草,也象徵著年輕人回到苑裡的第一哩路。
此外,工藝師的培育,更是一大挑戰。目前的藺編工藝師,大多是二度就業的中生代婦女,或是早期離開藺草產業,因為藺子又再度復出、年事較高的工藝師婆婆們,若無新生代投入藺編工藝,藺編技術很可能面臨失傳的窘境。
其實在藺子創立初期,怡雅便有醞釀傳承計畫,卻一直苦無合適人選接手進行。愁苦之際,恰巧遇見了一位對於藺編工藝有滿滿學習熱忱的年輕人瑀薰,兩人就像伯樂與千里馬的相遇,瑀薰接下傳承計畫的重任,於藺草團隊中負責記錄藺編工法與教材設計。
「很高興我們讓年輕人願意回來,一起重建並且復興藺草產業。緣分真的很神奇,當你努力在做一件事情時,很多貴人就會出現,這些年輕人也都是我們的貴人。」
起初,瑀薰剛開始向婆婆們討教時,婆婆們都很納悶:「年輕人為什麼想學這個?學這個不對潮流,沒用了啦!」說歸說,但婆婆們仍然耐心地把藺編技巧教授給瑀薰。
自古以來,藺編技藝屬於默會知識,藺編師徒之間以「邊看邊學」為學習要領,要轉換成文字或影像教材,有一定難度。而瑀薰成為邊看邊學的徒弟,並將學習軌跡轉譯成易懂的教材,提升傳承效率。
瑀薰表示,光是入門的基礎技法,就已經頗難理解,好比基本的「馬齒花編法」就讓她學了 3 週才學會。為了理解技法,瑀薰使出渾身解數,像是看婆婆示範長達一小時、錄影後慢動作回放反覆練習、以文字紀錄下來等方法,才終於學成。在瑀薰與團隊的努力之下,藺子目前已有教學團隊雛形,像是種子講師、培訓人員,未來將培養更多新生代工藝師。
藺子盼成為明燈,照亮青年前往農村的路
目前藺子以商品銷售為主,但怡雅的期待不止於此。她表示,團隊夥伴們一路走來累積的經驗與能量,得以讓藺子逐漸昇華成顧問單位或是交流平台。未來,若有青年想前往苑裡、投入藺編產業,便可向藺子取經,成為「小藺子」,小藺子再接著培育更多小小藺子,逐漸串聯起藺草產業鏈。
除了傳統原汁原味的藺編商品,藺子未來計劃推出更多複合材質商品,像是結合布料、木頭與環保素食皮革等等,讓不同的媒材互相激盪出新的時尚感。「我們到日本、香港參加市集的時候,意外發現當地人對藺子充滿好奇,不只藺草質料的關注度很高、商品也很受歡迎。我們未來會試著讓藺子慢慢成為足以代表台灣名揚國際的品牌。」
至於對許多想回到農村但毫無頭緒的青年們,怡雅表示:「我覺得回鄉這件事情,很多人都把它想得很難。很多人會想要回到家鄉,卻不知該從什麼產業切入才好,或者覺得沒有準備好、沒有足夠勇氣去做這件事情。」
「青年們,首先,你必須回到家鄉的土地,好好接地氣,看看這個地方到底需要什麼。另外,當你發現『回鄉』,對你來說是很有熱情的一件事情,就可以去試試看,尤其是剛畢業,最有本錢失敗的時候,仔細想一想,其實也沒什麼好失去的,對吧?」
怡雅期待藺子成為藺草產業界的太陽,讓更多青年向著光游向苑裡。「我希望藺子未來可以成為苑裡的一個典範,而不只是做藺子自己。我希望我們能夠把累積創造的價值跟利益,帶給整個鄉鎮的人,把整個藺草產業鏈串聯起來。」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鴻海教育基金會、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