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0)苗栗苑裡「藺子」傳承百年的編織技藝,重拾藺編的美好年代

微笑台灣 報導 2020/03/20

藺子團隊不單只是販售商品,而是希望藉由產品,讓大家看見創作者的故事,認識這群在背後默默付出的藺編藝師......


苗栗苑裡「藺子」傳承百年的編織技藝,重拾藺編的美好年代

 

藺子團隊不單只是販售商品,而是希望藉由產品,讓大家看見創作者的故事,認識這群在背後默默付出的藺編藝師。現在藺子團隊還捲起袖子自栽藺草,從插秧開始全心投入。期望在藺子的努裡下,藺草編織產業能重新生根、茁壯,重拾藺編的美好年代。

 

苗栗苑裡「藺子」傳承百年的編織技藝,重拾藺編的美好年代

打開藺子工作室的大門,藺草幽香撲鼻而來,乾淨的氣味讓人想起陽光普照的好天氣。

 

藺草要曬得通透,耗工耗時,也需要連續豔陽天的幫忙。(圖片提供:藺子)
 

適逢週末,張葉阿嬤特別來店裡坐鎮編織,磚頭壓在手頭充當「編草鎮」,經緯交錯的數十支修長藺草在老練的手勢中翻來覆去,逐漸延伸成花紋雅致的大片織面。

 

廖怡雅三年前與丈夫創辦藺子工作室,初期合作的藝師僅有四位,張葉阿嬤是其中之一。廖怡雅和苑裡的情緣則回溯到更久以前,設計系的她大三時曾來苑裡做設計案,2013年碩班畢業進入當地社區發展協會工作,長期負責爭取政府補助以挹注藺編產業的人事費用,連帶認識了以藺編維生的張葉阿嬤。

 

 

「藺子」共同創辦人廖怡雅。
 

政府的補助逐年減少,張葉阿嬤因此失業,廖怡雅說,張葉阿嬤的失落啟發了她創業的念頭。過去,苑裡藺編產業的延續仰賴政府補助,行銷藺草經常主打悲情牌,談的是「產業沒落告急,請大家買產品支持」,但「救火型」的市場容易飽和,她希望調整商業模式,減少對政府補助的依賴,從設計的角度擴大市場,尋求客人對產品的認同,讓產業細水長流,也讓技藝高明的職人無後顧之憂。

 

創業之初,許多長輩勸退聲四起,理由不外乎帽蓆「歹銷」、現在「不對時」了,擔心前途茫茫;天下路帽蓆街上碩果僅存的四家帽蓆行中,也不乏對這個新起競爭對手充滿疑慮的商家,擔心藺子提高收購價破壞行情。

 

然而,不過短短三年的時間,藺子品牌以驚人的速度穩定成長,現今手下合作的藝師已多達四十一位,並與兩家老帽蓆行建立友善的合作、分工模式,他們直言:「有你們這些年輕人回來做,其實也蠻好的。」

 

 

為了與傳統帽蓆行的客源做出區隔,藺子不做草蓆,更講求產品工藝的實用性與設計感。「我們希望大家真心覺得帽子好用、好戴」,許多帽款內緣加裝可調式止汗帶,預留了四到五公分的頭圍差異,可以輕鬆適應帽子主人的不同髮型,也方便買來當贈禮;為了延長使用年限,爵士帽前緣手捏的尖端內部補上環保矽利康;靈活運用異材質,結合帆布、皮革等,提高功能性與美感,藉此打入中低年齡層的市場。

 

吸濕排汗的苑裡藺草帽曾暢銷海外,爵士帽為老派經典。
 

藺編作品顯現藝師的個性,手路不同,編紋疏密與花樣也各異其趣。過去,藺編藝師是一群在產業與家庭背後默默付出的無名小卒,藺子的出現,讓這些存在感很低的藝師重新認同自己的價值。尾牙的時候,許多「一輩子沒有吃過尾牙」的阿嬤感嘆:「如果沒有你們,活到這個年紀,不知道我們做的這件事很有意義。」(延伸閱讀:苑裡小鎮藺草情,每個地方都有共享的集體記憶

 

精緻小帽需套在指頭上編織,困難度極高。
 

藺子希望客人看見產品的「個性」,許多產品都強調創作者故事,過去曾推出一款名為「許陳真」的名片夾,這位藝師從七歲到九十三歲毫不間斷地編織藺草,養活了一家大小。廖怡雅有一次上節目,背後電視牆播放著許陳真的編織身影, 許阿嬤的兒子看到畫面,頓時淚如雨下:「以前覺得這東西很平凡,甚至告訴媽媽年紀這麼大不要這麼累……。」現在他看見了母親的驕傲,也以母親為傲。

 

台灣品種的藺草珍貴,是大安溪畔風土氣候下的特產,比一般草類多兩到三倍的吸濕性,觸感舒適,出了名的越用越好用,香氣經年持久;另外一個特點是「太陽曬不壞」,不像他國的藺草容易因曝曬而「烌去」﹝hu—kh.﹞,沒有粉碎脆化的問題,曬太陽就是它最好的保養。

 

日頭愈曝愈勇,藺子似乎也有這樣熱騰騰的性格,現在藺子團隊不只販售商品,還捲起袖子自栽藺草,從插秧開始全心投入。藺草編織產業重新生根、茁壯,在他們努力的身影裡看得到。(延伸閱讀:悠閒小鎮一日旅行推薦,去苗栗苑裡 享受處處有藺香的生活

 

藺草必須先經過曝曬、槌草、揉草等一連串處理過程後,才能用來編織。
 

*本文作者:包子逸,摘錄自微笑季刊2020春季號《和山一起呼吸》。月月步道計畫,收藏完整數位專輯

 

 

責任編輯:賴玟璇
核稿編輯:林君翰

 

相關網址:苗栗苑裡「藺子」傳承百年的編織技藝,重拾藺編的美好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