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Design 報導 2019/08/06
藺編製品在日治時期是僅次於米、糖的第三大出口品,現今隨著產業與老藝師凋零,這項工藝將面臨失傳可能......
炎夏的睡眠時光,涼爽還帶著清香的草蓆,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記憶。這個由藺草編織而成的消暑良品,從還未有冷氣機的年代就持續被使用至今,不只是生活必需,也是珍貴的工藝。
苗栗苑裡因出產台灣特有種正三角藺,有著「藺草原鄉」的美名,藺編工藝自台灣原住民創造後流傳迄今近300年,日治時期是僅次於米、糖的第三大出口品。編草不僅是當地居民共同回憶,更是家庭收入重要來源。
現年88歲的劉蔡腰阿嬤回憶道:「當時完全沒有工廠,家家戶戶都在編,從早做到晚。以前晚上沒有電燈,大家都是圍著煤油燈在做。我當時都是編草蓆、包包與片材,我妹妹很會做四邊框的草蓆!」
正三角藺草帽有著清香除臭、吸濕乾爽、細緻親膚等特點,然而一頂藺草帽的生產,遠比想像中耗時費工。須等待草苗90天長成,再經過採收曝曬、草料篩選、加工處理、職人編織、製帽機塑形加工等步驟,從無到有至少100天才能生成一頂藺草帽。
興盛時期苑裡鎮上多達30多家帽蓆行林立,然而隨著塑膠製品興起、工業化導致人口外移、售價相對較高等原因,產業逐漸蕭條,全鎮僅存4間老店咬牙經營,曾逾50公頃的藺草田剩下不到1公頃,而壓製草帽帽型的關鍵製帽機,僅存最後2台。隨著產業與老藝師凋零,這項文化技藝將出現嚴重斷層,甚至面臨失傳可能。
以「傳承這份美好技藝」及「給工藝師更好的就業環境」為初心,「藺子」在2016年創立,創辦人為今年30歲的廖怡雅與苑裡出生的丈夫李易紳。他們發現到儘管政府努力推動文化復育,但「過度仰賴政府補助」會讓產業陷入另一個困境:一旦補助結束,職人就會面臨失業。於是他們決心創業,為藺編工藝開創獨力的產業鏈。
創業2年多來,藺子合作的藝師從最初4位,目前已與32位在地藝師合作,去年起更有3位平均年齡25歲在地青年加入行列。他們以「友善收購價」提升職人工作待遇,並透過自耕草料、新產品開發、異材質設計、開設講座與培訓課程等,為藺編工藝開發更多可能與觸及。藺子並將長者口述藺編流程以數位化繪圖,紀錄20種編紋、30個步驟,製作成教材永久保存。
隨著年輕世代投入推廣,越來越多人認同藺編工藝價值,並願意以相對較高的價格購買支持;許多長輩透過擅長的藺編技術,找回生活目標與成就感。然而目前他們卻面臨另一個難題:用以整燙、壓模的2台製帽機,已有近30年歷史,過於老舊而產能低落,且已無模具可更換修復;一旦機器損壞,藺草帽產製將面臨被迫中斷的危機。
購入全新器具將大大減少啟動預熱、壓制帽型的時間,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然而購置費用龐大,是年邁帽蓆行老闆、老藝師與藺子所無法獨立負擔的。為此藺子發起《藺編工藝復興計畫》,希望透過群眾力量,募資添購新型設備經費,並與當地帽蓆行建立完整合作機制。眼前目標是阻止產業鏈斷裂,更長遠希望能投入藺草種植、職人培育,推動藺編產業的持續發展。
為了集資,《藺編工藝復興計畫》推出了包含:梨形帽、漁夫帽、爵士帽、手提袋、背包......等豐富的回饋品,更規劃了「苑裡藺編文化小旅行」,集資時程至9月11日止,切勿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