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愛上了一個不悔的工作。苑裡藺草工藝 廖怡雅

報導原址(請點選)

愛上了一個不悔的工作。苑裡藺草工藝  廖怡雅

文/趙浩宏
圖/趙浩宏 攝 藺子 提供

 
 

苑裡婦,一何工,不事蠶桑廢女紅。十指纖纖日做苦,得資藉以奉姑翁。食不知味夢不酣,人重生女不生男。生男管向浮梁去,生女朝朝奉旨甘。今日不完明日織,明日不完繼以夕。君不見,千條萬縷起花紋,組成費盡美人力。──《苑裡蓆歌》蔡見先

 

跟著怡雅坐在一位藺編阿姨的家門口,靜靜的看著四個六十歲上下的工藝師雙手俐落的將金黃色的藺草變成一片片的帽簷和帽身,陽光從街尾輕輕撒下,藺草的香味伴隨著手指的起落和輕鬆的談笑聲隨之散發,我側過頭看著專注整理著完成品的怡雅,已經不需要過問也能夠了解,為什麼這位設計女孩最後會愛上這裡,愛上小鎮裡的藺草文化以及這些深藏在巷弄裡雙手沾著草香的樸素的母親,再也捨不得離開…

藺草是自我探索的終點

從小因為父親是做室內設計的,所以怡雅從小就接觸許多建築相關的工作,所以在高中時最先想要念設計,但是後來因為成績無法進入公立學校的建築系,家裡的狀況又不允許他唸私立學校,所以只好轉換跑道,和許多必須在選填志願前找方向的孩子一樣,聽了朋友的建議,從自己熱愛畫畫的特質為出發點,選擇就讀國立聯合大學的工業設計系,但直到開始上課以後才知道,原來畫畫跟工業設計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們的教育並沒有告訴我們那些科系是在幹嘛,當時就只知道設計很夯,所以就一路從第一個志願一直填下來。直到進去學校、做到教室之後才知道自己到底來學校要做什麼、學什麼。」

進入學校後,笑稱自己有「乖學生」個性的怡雅很認真得投入工業設計的學習,但到了大三開始做畢業專題的時候,怡雅開始質疑自己到底對於工業設計有多少熱情,自己該不會就這樣一路與這些自己好像沒有辦法從中找到快樂的事物相依為命一輩子。那一段時間,怡雅因為當時的畢製題目不斷投入科技相關的設計研究,但花的時間越多、做得越多反而越清楚自己對於工業設計的喜好並不高。於是怡雅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要找一條比起工業設計更適合自己的路。

大三時,怡雅在因緣際會下承接了教授的計劃案,和另外六個同學一起,為苑裡山腳社區的藺草設計產品。但當時的怡雅就只是把藺草當成老師指派的一份作業,認真的完成。

「我是個很認真的學生,不管學校有什麼作業,我都會無論喜不喜歡很認真的完成它。直到藺草讓我感覺到他和過去的設計作業不一樣。」

一遇到藺草,怡雅就愛上了這門技術,花很多心力想要把推廣和轉型原理傳統藺草的任務做好,為當地的工藝師寫計畫,試著找到不同的方式進行推廣。到了大四的時候,當時社區開始為了社區產業推廣徵社區暑期工讀生,又剛好在那時怡雅家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需要多一些收入,所以很快就接受邀約接下了社區的工讀機會。就這樣每天從學校騎五十分鐘的機車到苑裡,然後五點再回去,寫計畫和做推廣業務、設計,也開始對於藺草與當地的藺編師傅產生了深厚感情。

「幫忙曬草、整理環境、學藺編、幫忙賣東西、做一些設計,雖然當時的工作都是在打雜,但卻是生命中第一次覺得做一份工作可以充滿快樂,每天和藺編的阿姨一起開心的共識,比起學校的3C設計有更多的興趣。」

 
 
 
 

放棄學歷,追求自己的真心

大學畢業後,怡雅為了學習不同的設計專長繼續念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朝向設計教育領域專研,和指導教授楊敏英老師一起繼續協助山腳社區做社區產業的協助,並且在碩士二年級的時候帶著學校的同學和學弟妹報名了農委會的青年洄遊計劃,到社區裡面駐村兩個月,協助社區發展計畫。也就在當時,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看到了怡雅的努力,邀請怡雅畢業後就直接留在社區工作,但當時的怡雅已經考上成大的設計博士班。

當時楊敏英老師聽到後就像怡雅表示自己十分支持她留在苑里,並且花時間告訴當時已經準備入學博士班的怡雅,他原本想像的教授工作的真實情形其實和她想的並不一樣,告訴他會有很多類似爭取教授升等和學術相關的事務會侵蝕很多教學的熱情,建議怡雅回到自己的真心進行考慮,可以先把握眼前的機會,延續自己的快樂,然後仔細思考到底自己喜歡什麼。

也許可以堅持自己所愛,為台灣的工藝產業盡一份心力。而怡雅選擇了留下來。

對怡雅來說遇到一個關心他而且花很多時間觀察自己的老師很幸運,不但看到了怡雅對於藺草的熱情,也從怡雅的個性進行考量。更重要的是,除了老師以外,在苑里的理事長以及長輩們都對於「一個熱愛傳統工藝的年輕人」十分珍惜,這在目前的社會是非常難得而且重要的。也因為社區需要擅長不同技術的人才為傳統與世界接軌,所以怡雅扛起了自己的夢想也是使命,一無反顧地留了下來。

保護藺草的最後一條命脈

藺草原產於日本,大量用於各種衣物與生活用品的製作,起初先被引進種植於福建一帶,後來才逐漸佈滿亞洲地區包含台灣。藺草的生長與土地氣候有著密切關係,而苑裡剛好正位於藺草最適宜生長的環境,有著世界品質最好的藺草原料,也因此所當地的「正三角藺」也自然而然在日據時期被當成重要的作物大量種植,並且培養許多女性成為藺邊師傅,學習複雜的工序,從勒草、剝草褲、析草、搥草、揉草、噴草到各式各樣用途不同的編織工法。也因此大部分的藺編工藝師都有自己所擅長的編物,有的擅長編片材、有些編帽子、草鞋,或者是容器。但無論是用在什麼樣的成品上,藺草都有一個迷人的手感和獨特的香味,是一種典雅的工藝。

在苑里的日子,怡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和當地的藺草工藝師一起相處,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間,了解每一位工藝師所可以發揮的技術,也在街坊中找尋其他擁有技術的長輩和有意願學習的年輕人,並且統合所有工藝師的不同專長,為藺編鋪貨和接單製作,讓藺編工藝師能有穩定的收入,才能讓這些技術留下來,並且傳承給下一代的年輕人。

然而技術的傳承始終是藺編技術最大的危機,雖然在過去藺草製品曾經是台灣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但是隨著現代化社會所帶來的產業衝擊,過去在苑裡各處隨處可聞到藺草香和三五個工藝師坐在屋前邊聊天邊製作工藝品的日子已經全然消失。過去那些擁有一手好技術的工藝師後來多半去了加工廠當女工,如今也多已六十歲上下,這使得藺邊技術面臨嚴重的失傳危機。好在怡雅有著獨特的親和力,而且總是用行動和誠懇的態度面對這些前輩,才能讓許多苑裡人放下心防、重新燃起對於這項技術的情感和怡雅合作,一起為共同的夢想而努力。

 
 

2017年,怡雅為了能讓在地的藺草能有更清楚的品牌識別,費盡苦心成立了工藝品牌「藺子」,希望能把除了編織以外的所有事情都處理好,讓一直以來依舊願意分享藺編好物的工藝師們能夠毫無後顧之憂的繼續為台灣留下一道道藺香。

「如果愛上了,再辛苦也甘願。更何況又有那麼多阿姨和我走在一起。」

撇開一些浪漫,怡雅坦言這一路比想像中還要辛苦,總是會有不同的挑戰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突破,但也因為每次的新困境,才讓自己發覺身邊的工藝師阿姨們又陪伴著自己往前進了一大步,讓自己更有信心繼續撐起雙手托起台灣藺草產業的命脈,讓全台灣以至於全世界都能夠愛上來自台灣苑裡的藺草編物,讓台灣的手作溫暖,在全世界留香。

 
 
 
 
Share
 

 

相關網址:愛上了一個不悔的工作。苑裡藺草工藝 廖怡雅